?1.營養(yǎng)平衡原則眾所周知,作物的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環(huán)境條件,除陽光、溫度、氧氣和水分外,重要的就是礦物質營養(yǎng)。目前已肯定作物生長發(fā)育所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共16種,大量元素有碳、氫、氧、氮、磷、鉀、鈣、硫、鎂,作物對這些元素的吸收量大,在作物體內占鮮重的0.01%以上;微量元素有鐵、錳、氯、硼、鋅、銅、鉬,作物對這類元素的吸收量小,在作物體內占鮮重的0.009%以下。在有機種植基地從事蔬菜生產時,上述的礦物質營養(yǎng),除了碳、復、氧主要是靠水和二氧化碳提供外,其他的者養(yǎng)元素則主要是靠士壤和施有機肥得以供應。此外,有機質還可通過影響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改善土壤的透水性、蓄水性、通氣性、保肥性和蔬菜根系生長的環(huán)境,進而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耕性。
2. 養(yǎng)分歸還原則養(yǎng)分歸還學說至今仍然作為施肥的理論基礎,它改變了過去局限于低水平的生物循環(huán),通過增施肥料,擴大了這種物質循環(huán),從而為提高產量提供了物質基礎。在有機蔬菜生產中,一方面可以通過自身系統(tǒng)內的種養(yǎng)結合,通過“養(yǎng)殖沼氣種植”循環(huán)經濟模式,歸還土壤養(yǎng)分:另一方面、還可以在種植計劃中設計增加豆科綠肥種植,發(fā)揮豆科作物的固氨作用,補充土壤有機質和氮素。
3.綜合效應原則要充分認識到有機蔬菜生產過程受各種環(huán)境因子綜合影響,蔬菜的生長發(fā)育必須要有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如光照、溫度、水分、養(yǎng)分、空氣等。此外,還要選擇適宜的品種,采取相應的耕作、栽培和植物保護等措施。有機蔬菜能否豐產,關鍵在于上述因子的綜合作用結果,施肥只是起重要作用的一項技術措施。此外,還可充分利用因子間的交互作用,提高肥料的增產效果。例如,肥料和灌溉結合的增產效果要大于三者單獨效果之和,這是因為兩種措施的結合不僅有它們各自的效應,而且還有兩種措施相互配合的交互效應,這就是1+1>2的道理。此外,還必須根據每一塊地的具體情況,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例如,對于常遇內澇的低洼地,必須解決水的問題,對于酸性土壤,必須施用石灰質肥料。
4.科學培肥原則有機蔬菜基地特別是新墾殖菜地土壤的培肥是一項極其重要而又比較復雜的任務。有機菜田土壤培肥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增施有機肥料;二是因地種菜,新改造和墾殖的有機菜田,起初要種植對水、肥條件要求比較低的蔬菜;三是合理輪作,有條件的還可實行菜、糧、飼輪作,或者間套種短期綠肥,如紫云英、苜蓿等,可改善菜田生態(tài)條件,建立合理的物質循環(huán)體系;四是深耕改士,新改造清果致的有機菜田土質一般較差,耕作層僅15厘米左右,種植有機蔬菜茬次多、消耗大,應逐漸加深耕作層,改善其物理性質,深耕時間可安排在復、秋蔬菜出園時各深翻2次,使有機蔬菜基地耕作層達25-40厘米。當然培肥土壤是一個長期任務,不是短期能完成的,但只要各種措施得當,效果會相當明顯,各地應因地制宜進行科學培肥。
5.安全施肥原則有機蔬菜強調高品質、無污染,在肥料施用時安全施肥,避免施肥造成對有機蔬菜產品生產體系和產品的污染始終是必須堅持的原則。一是在 有機蔬菜生產中應盡量通過適當的耕作和栽培措施維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二是可施用有機肥以維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營養(yǎng)平衡和土壤生物活性,同時避免過度施用有機肥,造成環(huán)境污染;三是不應在葉菜類、塊莖類,在其他蔬菜作物上需要使用時,應當進行充分腐熟和無害化處理,并不得與蔬菜的食用部分接觸;四是可使用溶解性小的天然礦物肥料,如磷礦石、鉀礦石、硼砂、微量元素、鎂礦粉、硫黃、石灰石、石膏、白堊、黏士、氧化銷、石灰、窯灰、碳酸鈣鎂、瀉鹽類等。